中文 | English

青年报 | “以我所学服务社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听听这群学子的心声

发布日期: 2021-08-27   作者:   浏览次数 249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胥欣怡

这个暑假,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一群群大学生奔赴祖国各地,将广袤大地作为行走的课堂,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是用自己的所学专业直接服务社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初体验?来听听青年学子的心声。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 ▼

  讲好中国故事,用外语助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多语种讲党史——追寻家乡记忆,传播中国故事”社会实践项目,正让青年人的党史学习平添丰富的“多语种”色彩。

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内共7名来自太阳成集团tyc7111cc英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专业的成员,各自在自己的家乡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新疆、重庆、上海探访红色地标,用外语助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传播好中国故事。

在上海,来自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钱怡婧从随处可见的路牌中,深度挖掘了“大渡河路”和“金沙江路”路牌背后的长征故事,最终用德语讲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钱怡婧觉得,这些路牌仿佛就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要时刻谨记历史。“当我把长征小故事翻译成德语时,更是体会到了化所学为所用的成就感,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历史、听到中国的声音。当我站在红色景点前,把长征故事用德语朗诵出来时,那些画面,那些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不惧危险不惧牺牲的样子就好像跳脱出了历史书本的框架,跃然于眼前。”

来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张雨铮,则深入家乡革命老根据地福建省邵武市金坑乡,用英语讲述金坑乡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金坑乡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同时也是彭德怀、滕代远、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展红色革命的摇篮。

“感受着红军走过的足迹,既感受到历史积淀,又令人肃然起敬。正是这样一种历史与革新的碰撞使金坑乡焕发出了独特的光彩。经过政府近些年的修缮和打造,金坑乡化身成为红色旅游小镇,在红色精神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张雨铮很是感慨。

多语种学党史一直是太阳成集团tyc7111cc党史学习的特色。本次暑期实践延续了上一寒假期间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组织的多语种讲长征的实践活动,继续追寻家乡的党史故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团队将最终制作出7个双语版红色故事,以实景录制故事视频,并在开学后继续将双语长征故事讲到中小学中去,打造具有情感且富有宣传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多语种系列红色品牌。

▼ 华东理工大学 ▼

  穿梭于各大炼油装置之间,为石化生产献“智”  

在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一支实践团队,成员们纵跨本硕博、横跨信息与化工专业,全方位多领域融合,他们以“扎根智能制造一线,赋能科技强国动力”为口号,穿梭于各大炼油装置之间,将汗水挥洒在炼油一线。今年,他们将团队继续扩大,本硕博15人成行,继续前往九江石化开展社会实践。

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资源配置受限等重点问题,以智能制造新技术助力传统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既是实践团持续奋斗的初心,也是不懈努力的目标。

自2018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虚拟制造系统的建设当中,如今,推动虚拟制造系统深化应用的使命传承到了实践团身上。

同工程师们一道,穿上蓝色的防护服,戴着安全帽,实践团一行乘坐小巴车深入到九江石化一线,在各个炼油设施之间穿梭这一次,他们的任务,是推动这套以全流程实时仿真、生产计划优化决策、装置生产操作优化和运行过程性能评估为四大核心的虚拟制造系统与一线生产更加紧密结合,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助力炼油过程平稳高效运行。

在整套虚拟制造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博士研究生戴鑫感慨,大家亲身感受到了一线生产所面临的复杂情况,相较于书本知识中的理想状态,这更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这对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但虚拟制造系统的落地,饱含一批又一批老师和研究生的心血,我们所做的,就是将这宝贵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团负责人于慧晶道出了团队的责任与使命感。

▼ 华东政法大学 ▼

  横跨4000公里,于乡村田野一线开展法援服务  

实地考察、普法课堂、访谈调研、法律咨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横跨祖国四千公里山河奔赴新疆,开展为期一周的“以我所学,法援新疆”公共法律服务援助计划。老师和志愿者们来到正处脱贫攻坚巩固期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走进乡村、走上田野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服务西部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即将研三、来自华政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张晖是华政法援的学生负责人。今年,在积极与中国人民大学法援和南京大学法援等全国高校法援交流后,这群志同道合的法援志愿者萌生走出去服务的想法。

暑假里,这群学子们在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白杨河乡西泉村、双泉村、西吉尔镇果树园子村、水磨沟村,新户镇头畦村、新沟村、朱散得村等8个村居,利用农闲时间与村民进行访谈交流,在田间地头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讲等生动活泼的法治宣传教育,挨家挨户提供法律咨询,为村民解决合同纠纷、民间借贷、遗嘱继承等实际法律问题提供意见。

张晖表示,普法活动是一种高校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补充,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走访的时候,实践团遇到一位同龄人,他在辽宁即将大学毕业,我们便重点普及《劳动法》方面的法律知识,强调签署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希望能真的帮助到他。”张晖分享道。华政法援志愿者还专门编写了《普法知识手册——法治乡村编》以及相关的配套普法课程,分发普法知识手册百余册。

在当地,就村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现象,志愿者们提供一些劳动法以及劳务用工上的法律常识性普及;有村民谈及粮食收成不太好,借的钱可能还不上,志愿者会先进行安抚,随后提供一些民间借贷方面的法律知识普及;还有的村民由于邻里关系和睦,时常有相互帮工的情况发生,志愿者会普及一些邻里关系上的法律问题。此外,志愿者还提前和村干部联系,在得知村内正在抓交通安全问题时,援疆队又增加了一些交通安全、人身损害相关法律知识的介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胥欣怡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